“我是台灣人,也是江蘇人,更是中國人。兩岸從來都是一家人“。定居大陸“台灣青年邱慶齡”動情地說。
血脈,是看不見的根。他一次次用腳步丈量,用行動印證。
10月25日,台灣光復紀念日之際,他特意來到江蘇淮安的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祭拜先烈。
近日,記者專訪邱慶齡,聽他講述這趟跨越海峽的緬懷之旅。

致敬“劉老莊連”,繼承先烈的精神
“今天,我終於來了!”站在莊嚴肅穆的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碑前,邱慶齡手捧鮮花和九三閱兵觀禮包,聲音幾度哽咽。
作爲台灣抗日志士邱逢甲的同宗後代,前不久邱慶齡受邀去現場觀禮。看到受閱官兵堅毅的臉龐、先進的武器裝備後,他更加感受到作爲中國人的驕傲,對國家統一的信心也更強了。
“我在北京觀看閱兵式時,看到80面戰旗從天安門前經過,第一眼就看到了‘劉老莊連’。”他說著,語氣有些激動,“那一刻,我仿佛在和我的祖先對話。”
邱慶齡的外公是江蘇淮安人。從小,他就聽外公講述“劉老莊連”英勇抗戰的故事。這些故事,像種子一樣埋在他心里。爲此,邱慶齡特意選擇在10月25日台灣光復紀念日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前來祭拜,還提前寫好了悼念文字。
不能忘,不敢忘!“能以台灣青年的身份來緬懷先烈,我真的覺得特別榮幸。我也暗下決心,一定要繼承先烈們的抗戰精神。”邱慶齡說。

近鄉情更怯,追憶尋根之旅
這並非邱慶齡第一次來到淮安。
兩年前,邱慶齡懷著忐忑的心情第一次來到了外公的家鄉,江蘇淮安。這是一場橫跨三代人的尋根之旅。
“受表妹的委托,當時我一心想尋找我外公在江蘇老家的家人。多虧了當地台辦的幫忙,還有大陸網友們的支持,居然一周就找到了親人。”
邱慶齡回憶起當時相見的場景,再一次熱淚盈眶,“你知道嗎?舅舅的臉和外公超像的,我當場就哭了。”他將外公的手鏈送給了舅舅,希望這根繩子將他們緊緊連在一起,再也不要分離。
後來,他們一起坐在院子裏翻看以前的老照片,彼此的手緊緊相牽,一刻未分開。邱慶齡驚訝地發現,其中一張照片上面竟然有一歲大的自己。那一刻,千言萬語終彙成一句話:血脈的根,從未斷過。

“他們能捏碎鳳梨酥,但捏碎不了我們的山河”
邱慶齡坦言,島內的年輕一代未能像大陸那樣接受深入的愛國教育,也鮮有機會參訪紅色紀念館,甚至連抗戰歷史都了解甚少。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沈默的榮耀》也令他深有感觸,爲此還專門去拜訪了吳石故居、福州文林山革命陵園。
他表示,這部劇集不僅在大陸引發關注,更讓台灣島內不少年輕人産生共鳴。劇中,先烈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犧牲奉獻、與家人分離的情節,喚醒了台灣青年——“大家都不希望戰爭重演,也因此更期盼兩岸統一。”
當看到劇中吳石將軍的太太帶著鳳梨酥探監,卻被獄方捏碎的橋段時,他眼眶濕潤,表示“感到心碎”。爲此,他特意從台灣買了鳳梨酥和高粱酒前往吳石將軍故居緬懷,“他們能捏碎鳳梨酥,但是捏碎不了我們的山河。”
拜訪完吳石故居後,邱慶齡沒想到自己收到了十多位親友的私信,表示希望自己替他們向烈士獻花。於是,邱慶齡決定制作一個特別的花牌——由520朵花組成了“台灣”字樣的花牌,花牌上放置了11位台灣親友的留言信箋,專門前往福州文林山革命陵園。重達45公斤的花牌,邱慶齡愣是堅持自己搬上了幾十級台階。

以戰旗爲引,展現真實的歷史
邱慶齡在兩岸影視媒體界工作已有20年,近年來也開設了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持續發布著視頻內容。
在大陸工作和生活的這十幾年間,他不僅自己紮根大陸,成爲了兩岸家庭,還幫助家人、朋友及學弟學妹來大陸就業創業、成家立業。他說,身邊還有不少熱愛祖國的台灣青年,一起通過拍攝視頻等方式傳遞兩岸和平統一的正能量,“我們都想好好地生活,希望促進兩岸多溝通、多交流。”
現場觀禮完閱兵式後,邱慶齡心里的想法更明確了。在分列式環節中,由5面軍旗和80面抗戰期間的榮譽戰旗組成的戰旗方隊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那一幕,讓邱慶齡下定決心要循著這些戰旗走下去。
國慶後,他先後去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而這次的“劉老莊連”之行將會是一個起點。“我要去緬懷烈士,緬懷我們的先祖,爲了我們的中國,爲了我們的抗戰勝利,爲了我們兩岸的統一,一一地去悼念他們。”邱慶齡想帶著台灣的青年走進這些紀念館,想讓他們知道真實的歷史。
“希望兩岸青年能跟隨我的腳步,一起來緬懷先祖先烈。”邱慶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