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靜安/臺中報導
一位71歲阿嬤兩年前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肺部,發現一顆0.8公分肺結節,當時建議要定期追蹤,沒想到阿嬤自認「沒有不舒服」,拖到今年才回診,結果肺結節長大一倍。後來採用微創手術切除,術中將結節送冷凍切片病理檢查,證實為早期肺腺癌,術後3天就康復出院。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指出,阿嬤的肺結節兩年前僅0.8公分,兩年後結節已增大至1.5公分,考量到結節位置適合手術處理,醫師建議進行微創肺段切除術,並在術中接受病理檢驗,冷凍切片結果確認為早期肺腺癌(第一期),由於發現時間早,癌細胞尚未擴散,患者在術後第三天即順利出院,後續檢查也顯示病情穩定。醫師說,阿嬤本身沒有吸菸,也沒有其他慢性疾病或家族病史,完全屬於健康無症狀族群,然而如果沒有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發現,這類小結節極難被傳統X光發現,且結節恐短期內迅速增長,一旦進入第二期或更高期別,術後可能需輔助性化療等較為積極的治療方式,並且預後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根據研究,0期或第一期肺腺癌的五年存活率接近90%,但到了第二期存活率可能下降至60%-70%,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的生命質量至關重要,目前健保局已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補助LDCT費用,包括50至74歲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男性/45-74歲女性,具肺癌家族史等,都可提供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劉柏毅醫師提醒,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若要預防肺癌上身,務必戒菸或減少二手菸暴露,同時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或肺部問題的族群,應考慮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也要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空氣污染、工業排放和車輛廢氣等有害物質環境,平時也得注意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良好睡眠,以提升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