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31 日星期四,首屆文博 IP 授權展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 A1 館盛大啓幕,成為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重大特色展會。眾多領導、專家及業內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黃碧珊、副局長魏峰、廈門廣電集團副總裁林洪美、廈門文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詹朝暉等領導,以及原中國軍事博物館副館長黃亦兵、中國科學技術館副館長任海宏、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柏勁松、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展項研發及環境設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郁紅萍、上海科技館副館長繆文靖、原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蘇州博物館副館長孫明利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此外,國內文創產業鏈知名企業和主流媒體代表也共同參與了此次盛會。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展品研發及環境設計工委會主任柏勁松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首屆文博 IP 授權展以「傳承·賦新」為主題,自覺擔當國家級、綜合性文化產業展會的責任使命。此次展會致力於打造全國文博 IP 與各企業品牌深度交流及合作的平台,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跨界與融合創新,構建社會參與博物館文創全鏈條。柏勁松期望文博 IP 授權展立足海峽兩岸文博會,整合兩岸文化資源和創新力量,為全國博物館文創事業持續貢獻強大力量,實現全國文博授權盛事,守護、傳承、展示好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為發展文博事業、建設文化強國作出積極重大貢獻,書寫新時代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篇章。他還期待隨著海峽兩岸文博會影響力的擴大,廈門能成為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文博行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本屆文博 IP 授權展吸引了國內 20 多家博物館、科技館「頂流」攜爆款文創 IP 產品參展,同時也有 1000 多家來自各行業的企業品牌方資源慕名而來,實現了全國文博 IP 聯動,共同打造出一場別具特色、亮點紛呈的全國文博文旅授權盛事和集展示、交流、合作於一體的綜合性平台。國內文博領域的傑出專家學者和文博 IP 授權領域的行業先鋒們圍繞「解鎖文博 IP 授權密碼」「博物館 IP 知識產權保護」兩大主題展開圓桌對話,進行深度交流,直擊行業發展痛點、難點,探討新時代下文博 IP 授權發展新趨勢新路徑,分享文博 IP 授權經驗,共話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博 IP 授權高質量發展。
當下,「國潮」「國風」新時尚潮起雲湧,各大博物館一票難求。科技強國教育也越發受到重視,逛科技館被視為將科技融入教育的最佳沈浸式體驗。而作為線下體驗的延伸,各館的 IP 文創產品爆款疊出,以花式新技術、新內容、新形式打通傳統文化大館與國人的雙向互動,讓優質中華文化嵌入百姓生活,提升文化自信。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潮」「國風」「科技強國教育」的進一步興起,文創產業正迎來重大發展契機,文博 IP 授權展恰逢其時。
近年來,廈門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以及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積極吸納各方智慧力量,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開展文博 IP 授權展正是廈門立足旅遊業和數字產業發展優勢,搶抓文創產業發展機遇,積極拓展新興產業,引入上下游產業鏈落地廈門,做強做大文化傳承文章,以文化帶動經濟,以經濟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膽探索和生動實踐。
〉〉〉新聞鏈接:
「頂流」大館抵廈,文博IP授權展展現文化創意融合
10月31日9點,文博IP授權展在廈門會展中心A1館獨立展廳開展。二十多家國內博物館、科技館「頂流」攜爆款文創參展,呈現「國潮」文化創意融合,讓參觀者一站式打卡熱門文創。
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款8月上新的AR考古盲盒亮相,精選六件文物(包括四羊青銅方尊等)為盲盒寶物,還有隱藏款,以科技展現文物,開啓與文物交流新通道。國博「國寶護照」採用人民幣防偽印刷技術,紫外線照射下可顯示青銅器紋飾。
蘇州博物館的「春江水暖」傢具香氛,讓人體驗館藏明清書畫中的春意。河南博物院爆款「網紅」器象中州冰箱貼,將博物院建築和鎮院之寶元素融入小巧精美的金屬冰箱貼。廈門科技館的「航天火箭積木」,以酷小毅形象為靈感,帶孩子們開啓航天探索之旅。
首次亮相的好勵文旅推出「三星堆、敦煌、熊貓、千里江山」四大IP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廈門文旅優品第一甄選平台「在廈有禮」帶來具有廈門特色的多種文旅產品,還將發起「圖樣廈門共創行動」,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眾多業內「頂流」來廈參加首屆文博IP授權展,傳遞出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文博IP授權融入現代生活的信息。原中國軍事博物館副館長黃亦兵認為,文博IP授權對博物館意義重大,能突破文化時空限制,增強大眾認知和興趣,促進文化傳承,還能讓博物館擁抱市場,帶來經濟收入用於提升運營水平。
不僅博物館文創,科技 + 文創也無處不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視元創」負責人周紅新表示,總台有近600個科技類欄目IP,通過多種形式為科技館賦能,立足文化傳承和科技創新,整合資源開展素質教育相關的融合項目。
中國海峽新聞網 記者 鄭凱綺 陳志成/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