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築橋,繪融合新篇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 交易會在廈開展

7.1k Views
以文化築橋,繪融合新篇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  交易會在廈開展

山海相連,文脈相承;創意為媒,融合共生。10月30日,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海峽兩岸文博會”)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拉開帷幕。本屆活動旨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新格局,聚焦文化傳承與產業創新,通過多元展示、深度對話與務實合作,開啓兩岸文化交流與產業對接的新篇章。

當天上午的第十六屆海峽兩岸文博會開幕式上,取自兩岸的海水在文博會現場交融匯聚,生動詮釋了海峽兩岸文化同根、血脈相連的深厚內涵;象徵古代智慧的“天工儀象”與現代數字科技迎面相遇,清晰勾勒出中華文明在傳承中創新、在融合中發展的鮮活軌跡,為本屆文博會奠定了創新融合、情感共鳴的宏大基調。

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總展覽面積6萬平方米,創新採用“1+4+N”的辦展模式,打造1個文旅產業綜合成果展,全景式呈現兩岸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兩岸文博IP授權展、工藝精品展、數字視聽展、創意設計展四大主題展區,聚焦兩岸互動、數字創新、產業發展、文旅消費、活動惠民等多元內容,以新質生產力驅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同時,各類論壇、推介會、路演展演等330多項配套活動同期在主展館以及各區分會場亮相,全方位展示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和兩岸文化交流成果。

10月30日舉辦的“數字時代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圓桌會議”,匯聚權威專家和行業精英,深入探討數字技術在文博領域創新應用、館藏資源授權政策、AI創作版權歸屬等專業議題,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提供全新解決方案;10月31日舉辦的“跨行業IP授權生態鏈構建交流會”,將邀請文博機構、品牌企業、投資機構等共同參與,通過案例分享和投洽交流,促進供需雙方精准對接,推動構建共創、共享、共贏的產業生態。

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持續聚焦文旅賦能產業發展,聚焦省市文化旅遊發展及文旅產業項目對接,匯集了北京、上海、重慶、哈爾濱、太原、南京、成都、西安、拉薩以及香港、澳門等城市、地區組團參展,帶來各地特色文化資源與產業項目,形成跨區域文化交流矩陣。澳門館通過VR科技展示申遺成功二十年來的保護成果與城市人文風貌。福建省九地市及平潭綜合實驗區,以及廈門六區均在文博會現場設立主題館,突出展示各區市文化產業發展最新成果、優質項目和拳頭產品,促進優秀文化資源跨區域合作與開發。同時通過各省市地區項目推介,助推文化產業及旅遊產業項目洽談,吸引科技、金融等跨界領域技術資本注入,促進文旅產業有效融合。

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舉辦一系列豐富的惠民活動,釋放文旅消費新活力。“兩岸美食展區”集結兩岸40家名店,推出日月潭紅茶、台南蚵仔酥、鹵肉飯等台灣在地美食,配套舉辦“非遺大師秀場”、非遺美食表演或兩岸主廚PK秀、“金煙火獎”評選、“兩岸美食·雲上煙火直播季”等互動環節,讓觀眾在美食香氣中感受兩岸飲食文化的交融創新。廈門全城設置19個分會場,聯動廈門市美術館、金沙書院、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等文化藝術空間,推出藝術展覽、創意市集、文化講座、手作體驗等系列活動。在集美十里長堤,市民遊客可盡享2025集美咖啡季的悠閒與醇香;在嶼見閩南·時光幻境主題景區,可全景式感受千年閩南的文化藝術魅力;在五一廣場,與全民共享沈浸式閱讀體驗,感受書香鷺島的文化魅力。此外,首次推出“文博大禮包”,覆蓋吃喝行玩,聯動廈航空廚、凌雲玉石博物館、惠和石文化園、紅點設計博物館、在廈有禮等諸多品牌開展聯票優惠,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拓展文創產品的市場曝光與銷售路徑。

持續在抖音打造“遇見閩地有藝人”品牌項目,邀請蔡氏漆線雕傳習所理事長張學平、德化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陳明良、泉州珠繡技藝傳承人陳克忍、閩南剪瓷雕傳承人林欣牆、惠安女服飾傳承人蔣碧紅等六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千萬級文化博主焦綠兒及數十位達人深度聯動,通過沈浸式探訪、親手實踐等創新形式,以鏡頭為媒介、以體驗為紐帶,打破傳統文化傳播的壁壘,讓非遺技藝在當代社交平台煥發全新生命力。

海峽兩岸文博會以其專業高度、文化深度與產業廣度,持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為構建兩岸融合發展新格局注入持久動力,譜寫“以文化築橋,繪融合新篇”的時代華章。

衛視新聞中文台 記者 楊惠茹 鄭凱綺/廈門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