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到關帝廟門前青石雕的龍紋時,突然想起台南祀典武廟的石柱——原來我們從小到大朝拜的關帝,根在這裡。”來自台北、從事文化媒體工作的小張,10月15日隨台灣媒體青年考察團走進福建東山縣關帝祖廟,在這座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古廟里,解鎖了兩岸關帝信仰“同根同源”的密碼。
東山關帝祖廟並非普通廟宇。600多年前,朱元璋為防禦倭寇,命江夏侯周德興在此建銅山守御千戶所城,同步修建關王祠,關公從此成為守護海島的“軍神”。如今漫步東山街巷,百姓廳堂里懸掛的關公畫像、門楣上“忠義千秋”的楹聯,仍能看見這份信仰的傳承——當地不僅將農歷五月十三設為關帝特祭日、六月廿四定為誕辰日,每逢此時,關帝出巡踩街、搭棚唱戲的熱鬧場景,更是整個海島的文化盛事。

“這裡不只是廟,更像一座‘閩南民間藝術博物館’。”跟著講解員的腳步,小張驚嘆於祖廟的細節:剪瓷雕拼成的“八仙過海”屋脊、金木雕打造的“三國演義”梁枋、青石雕琢的“龍柱祥雲”,每一處工藝都精緻得讓人駐足。更讓他驚喜的是,祖廟680平方米的建築佈局,竟與台灣的關帝廟高度契合,“前殿的戲台、中殿的神龕位置,和我老家附近的關帝廟一模一樣,連祭祀時‘三獻禮’的流程都分毫不差”。
作為中國四大關帝廟之一,東山祖廟更是台灣近千座關帝廟的“香緣祖庭”。史料記載,東山與台灣僅隔98海裡,明清時期,閩南移民渡海赴台時,總會帶上祖廟的香火;目前考證到最早分靈入台的澎湖銅山武聖殿、台灣本島的官廟台南關帝廟,均源自這裡。“小時候聽長輩說‘關帝從大陸來’,今天才算真正懂了這句話的分量。”小張在廟內的“分靈史展牆”前駐足良久,用手機拍下台南關帝廟與祖廟的對比照片,“要把這些故事帶回台灣,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信仰根源”。
如今,這座古廟仍是兩岸交流的“橋梁”。2012年起,東山整合關帝廟、銅山古城等資源打造關帝文化產業園,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超百萬人次,其中台灣信眾就佔了近五分之一。農歷六月廿四關帝誕辰前後,兩岸信眾還會齊聚東山,共赴關帝文化節;祖廟也多次組團赴台,帶著“祖庭香火”參與台灣關帝廟慶典,讓“同源同祀”的溫情跨越海峽。
“在台灣,關公不只是廟里的神祇。”媒體人小張說,台灣許多企業會供奉關公,以“誠信”立商;家庭里也會借關公“忠義仁勇”的精神教育子女,“這份融入生活的信仰,原來早在600年前就與東山緊緊相連”。
臨別時,小張在祖廟香爐前恭恭敬敬上了一炷香,將一小撮“祖庭香灰”小心收進香囊。“要把它帶回台灣,分給常去關帝廟的阿公阿嬤。”他說道,這炷跨越海峽的香火,是兩岸文化一脈相承的見證,更是連接同胞心的“精神紐帶”。
衛視新聞中文台 記者 鄭凱綺 張瀚中/福建漳州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