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芃/香港報導
近日,香港著名媒體大亨黎智英一案歷經百日審訊終於落下帷幕。然而,在這場圍繞法律爭議展開的攻防戰中,卻出現了一場國際輿論與地區司法之間的硬碰硬。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黎智英案並非一場草率的審判,而是程序縝密、證據龐雜的法律行動。法庭多次因證據細節不足、證人證詞需澄清等原因延長質證環節,甚至因黎智英身體不適而推遲庭期。種種細節凸顯了程序正義的嚴謹性。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在本案審理過程中,來自31個國家的政府或議會機構卻接連發聲,以“人權關切”爲名,要求香港方面“不得判刑”,甚至威脅對參與案件審理的官員實施制裁。這是對香港司法獨立性的直接挑戰,也是對一個地區法律權威的赤裸裸干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中包括了一些西方大國,他們的干涉行爲不僅讓人質疑其真實意圖,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人認爲,這些國家試圖通過干預香港司法來維護其在香港的利益,甚至試圖削弱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對此,香港特區政府明確回應,審訊完全依照《香港國安法》與本地法律進行,任何外部干預都無法影響司法結果。他們還公開了黎智英在獄中的醫療記錄,以證明其在獄中的健康狀況並未受到不公待遇。
此外,特區政府還強調了新聞自由不是無法無天的護身符,並指出黎智英利用新聞平台協助外部勢力干涉本地事務的行爲不屬於新聞自由的範疇。他們還指出,如果“封口”之說成立,這些媒體機構顯然不可能繼續存在。
這場審訊不僅測試了香港法律體系的獨立性,也考驗了其作爲國際城市的法治形象是否能在風口浪尖中站穩腳跟。而最終的司法裁決還未公布,國際社會的關注仍將持續,31國是否會進一步採取外交、經濟或法律上的追加行動也存在不確定性。
總之,黎智英案是一次對香港治理能力的深度考驗。在全球化與法治之間找到平衡的治理能力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同時,這也將有助於推動香港在法治和全球化的道路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