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共探南島語族起源 跨學科交流挖掘文化傳承新視角

13.8k Views
兩岸學者共探南島語族起源 跨學科交流挖掘文化傳承新視角

記者鄭成通/福建平潭報導

6月18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南島語族文化學術論壇在平潭成功舉辦。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南島語族起源等前沿學術問題展開深入研討,爲構建南島語族研究學術體系貢獻力量。

兩岸學者共探南島語族起源,跨學科交流挖掘文化傳承新視角。

上海交通大學文物數字傳播基地主任童清豔以《南島語族環太平洋海洋文明的文化視角研究》爲題,分享了南島語族通過“人與自然的互動”,將大自然的規律變成一種視覺記憶語言,實現南島語族文化共同體的特征得以固定、傳承下來的研究成果。

兩岸學者共探南島語族起源,跨學科交流挖掘文化傳承新視角。

同時,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産學院副教授葛威從遺傳學角度,分享了福建沿海貝丘遺址麥類遺存的新發現與研究成果。他提到,近年來對沿海貝丘遺址發現的植物遺存進行直接測年研究,這一發現提示我們應加強沿海貝丘遺址埋藏學研究,以便爲南島語族文化研究提供更準確的時間和空間信息。

兩岸學者共探南島語族起源,跨學科交流挖掘文化傳承新視角。

葛威表示,在此次學術交流過程中,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總能帶來新的啓發。例如,有學者通過陶器印痕來研究古代植物利用和農作物傳播問題,這種方法能提供更直接的信息。“未來,我們計劃加強多學科合作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古代人類經濟生活的豐富信息。”

兩岸學者共探南島語族起源,跨學科交流挖掘文化傳承新視角。

此次論壇不僅促進了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交流與合作,還爲南島語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未來,論壇將繼續加強多學科合作研究,全面揭示古代人類經濟生活的豐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