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在廈開幕,文旅相融共促兩岸合作共贏

2.6k Views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在廈開幕,文旅相融共促兩岸合作共贏

10 月 31 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盛大開幕。本屆文博會由中共中央台辦、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廈門市人民政府、台灣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承辦,秉持「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的主題,以「2+3+N」辦展模式,全方位展示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和兩岸文化交流成果。

一、突出文緣相承,促進兩岸文創共融發展

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突出文緣相承,期間將舉辦兩岸民間藝術家交流對話、兩岸青年城市漫步等活動。作為唯一以「海峽兩岸」命名,並由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國家級大型文化產業展會,始終以突出兩岸、突出產業、突出實效為宗旨,持續提升展會的專業化、品牌化和精緻化水平。

二、突出以文促融,拓展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

1. 新面孔新力量注入新活水:本屆文博會持續打造台灣主題展區,匯集近 200 家台灣品牌企業和 100 多位工藝大師。金門縣首次復刻 600 年前的金門城為展館形象,推出特色文創產品。此外,中華點茶文化藝術推廣協會、台灣南華大學等 11 家台灣機構、50 余位嘉賓首次參與,為兩岸交流注入新活力。

2. 工藝文化凝聚新力量:首次打造海峽兩岸工藝美術精品展區,加大與台灣民間協會合作力度。「台灣大師工藝館」匯聚眾多工藝美術大師和非遺傳承人,展示具有台灣特色的工藝作品。「福見奇技——海峽兩岸工藝精品展」「交織·竹藤非遺工藝創新作品展」「兩岸民間藝術展」「兩岸文創館」等活動,集中展示兩岸工藝美術的精湛技藝和非遺創新作品。

3. 青年創意帶來新動能:「兩岸高校設計展」促進兩岸設計協同發展,海峽兩岸青年文創沙龍和兩岸青年城市漫步等活動為兩岸青年提供交流平台,助力台灣青年在廈創業就業。

4. 傳統文化交流煥發新活力:舉辦豐富多彩的兩岸民間文化、民俗文化交流活動,如宋代點茶法表演、兩岸青年工匠非遺技能交流、蠟筆王王建民演示宋代魚拓技藝、木偶戲表演、電音三太子和台灣少數民族舞蹈等民俗文化節目,以及花道、香道、茶道等傳統文化交流活動。

三、突出交易對接,構建產業發展新高地

1. 首辦文博 IP 授權展:首次舉辦海峽兩岸文博 IP 授權展,邀請 20 余家博物館藏機構參展,舉辦「解鎖文博 IP 授權密碼」圓桌對話、「博物館 IP 知識產權保護」交流會等活動,助力廈門打造文博 IP 交易中心。

2. 探索 IP 授權路徑:好勵文旅推出「三星堆、敦煌、熊貓、千里江山」四大 IP 陣容,「在廈有禮」平台帶來具有廈門特色的文旅產品,併發起「圖樣廈門共創行動」,共同探索文旅 IP 轉化新機遇。

3. 搭建項目招引平台:福建省文旅廳舉辦文旅產業鏈招商推介會和重點文旅項目簽約會,貴州省、江西省等 20 個省市地區組團參展,開展文旅產業對接活動。

四、數智賦能,引領文化科技新風向

1. 專家智庫推動文化數字化: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主辦的文化和旅遊人工智能應用推廣交流活動亮相本屆文博會,推動數字賦能文旅場景建設,以人工智能賦能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2. 文化科技企業引領發展風向:第十五屆海峽兩岸文博會聚焦科技賦能文旅產業,展示人工智能、元宇宙、5G、3D 高清建模、生成式 AI 等前沿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運用成果。

3. 創新助力「數字福建」「數字廈門」:福建省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聯合展區展示福建廣電系統成果,廈門廣電集團設置三大展區,與科大訊飛舉辦閩南語 AI 大模型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

五、突出文旅融合,激發傳統文化新動能

1. 創新老字號體驗新場景:三百年老字號榮寶齋首次參展,展示珍貴藝術品原作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水印作品,開展研學體驗活動,數字資產中心展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成果。

2. 煥新非遺文化新活力:福建省貿促會組織「非遺走向世界——走進大阪世博會」主題特展,開展遴選活動。與淘寶合辦的「交織·竹藤非遺工藝創新作品展」展示非遺跨界融合及品牌化成果,福建九地市及廈門各區展示眾多非遺內容。

3. 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聯合抖音開設話題,邀請非遺大師和百萬級網紅實地拍攝,帶動文旅消費。10 余個藝術產業園區分會場和 30 家藝術機構、商圈店鋪聯動進行全城文博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展會期間市民遊客可免費入場觀展,可通過手機掃碼註冊電子票證或憑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證等證件現場實名辦理「觀眾登記表」入館。

中國海峽新聞網 記者 鄭凱綺 陳志成/綜合報道